找到相关内容550篇,用时4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论初期佛教“识”之概念及其特点

    造作,与一个人心念的染净有密切关系。因此身、口、的清净,是佛教所关心的,也是佛法修行的重点,而这些皆不离伦理道德面向的思考,并进一步关涉到涅槃解脱,如此意识问题也关联到宗教的灵性面向。  总之,...度,一是“六识”,即作为眼、耳、鼻、舌、身、六根,触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生起的眼、耳、鼻、舌、身、六识之中的“识”。在根境识者的触对中,格外重视六入处的如实知,[6]以及舍离六入处对...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873532.html
  • 无相戒法

    恒常在心行上用功,恭敬一切,远离迷惑妄想,觉悟心性,现证般若,除尽妄想颠倒,如此佛道自成。   第三,无相忏悔。即要求信徒通过对身、口、所犯的罪业,从内心真正地忏悔,永不再犯。所谓“罪从心起将...  无相戒法   一、何谓无相戒   “无相戒”在慧能《坛经》里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在《坛经》开篇就说到:“慧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坐,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学中,戒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16522276978.html
  • 赵朴初与中国的人间佛教

    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将身、口、分为十种。身业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无益绮语;意业有种:不贪...批评指正。   二、人间佛教——近现代中国佛教纠偏除弊的复兴之路   (一)佛教本具的人间性   作为世界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是由出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伟大历史人物释迦牟尼佛创立的,佛陀出生...

    正澄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21475977111.html
  • 金刚经的现代意义——济群法师

    因缘,正体现了般若法门的修行风格。 说到修行,通常会让人联想到诵经、坐禅、礼拜等等,总之是有固定的形式。诚然,我们不能否定这是修行。但“修行”二字,并不仅仅局限于此。“行”乃身、口、之行,我们...影响。吉藏创立的论宗,就是直接依据《般若经》及《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命名;智者大师创立天台宗,除了以《法华经》为依据,许多重要思想也都来自《般若经》和《大智度论》。至于禅宗,更与般若经典有着...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264778880.html
  • 虚云和尚传奇

    故弄玄虚以惑众,他的一言一行,都是从戒定慧无漏学亲履实践得来。怎样叫做戒定慧呢?简单的说:防非止恶就是“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就是“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就是“慧”。能够防止身、口、的邪非,心水...要先介绍老和尚畅谈佛教的真理及痛斥末法时期教徒的衰相,以便大家了知这位现年一百十九岁的老人,思想正确,是一位站在时代前面,拥护真理续佛慧命的菩萨摩诃萨。   民国三十一年(岁次壬午)是老和尚一百○...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231779199.html
  • 从比较的视域看世界伦理与宗教对话——以东方智慧传统为重点

    ,同时身、口、都可以转变,生天、下地狱都不是永恒的。佛教强调悲智双运,由慈悲的强调凸显出关连性与对他者的责任,这就有了与其他信仰的兄弟姊妹展开对话的基础。佛教也不是绝对无神,它否定的只是创世的...brahman,终极真实)合一,超越轮回(samsara),不再作(karma),解除痛苦,获得现生的解脱(jivanmukti)。哈佛学者爱柯(Diana Eck)作出“宗教差别”(...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093780788.html
  • 人生十问--星云大师讲述

    。但是,如果我们信仰佛菩萨,则永远不会被舍弃,而且还可以前往永恒真实的解脱世界。 前面说,罪业是由我们身、口、妄为造作的。但是,假使更深一层去了解,罪业是空无自性的,心若忏悔也就无罪了。一念...富有呢?有的人高楼大厦,汽车冷气,锦衣玉食,福禄双全;有的人一生劳碌奔波,工作所得极为菲薄,仅能供给一家数口勉强温饱而已。其原因何在?一言以蔽之,都是由于个人宿世善恶所招感的果报。 就贫富而论,...

    星云法师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104484884.html
  • 了“生”脱“死”的佛学智慧

    佛教看来,“”乃造作之,泛指一切众生的身心活动。由于人的愚昧无知,执著于物、我,产生无穷的贪欲,而念之于心(意业),发之于口(口业),付之于行(身业),造身、口、。众生所造之有善恶之分,善恶... 傍生,又作畜生,为傍行之生类为,“唯念水草,余无所知”。堕于畜生道中,常受劳役和宰杀之苦。《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说:“复有十。能令众生得畜生报。一者身行中恶。二者口行中恶者意行中...

    邓庆平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13491987039.html
  • 《高僧传》的史学意义

    周怀宇1] 以戒律为本,居俗则以礼义为先。《礼记》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经云:“戒为平地,众善由生。三世佛道,藉戒方住。”本科集录明晓如来所制律法,防非止过,调练身、口、的高僧...抄本和方志抄本,鉴于这些知识关联着整个中国历史,因此人们在寺院中接受教育的同时,也间接地接受了中国历史的教育。所以说中国历史在社会基层中有相当的普及,佛教史学也有它一份功劳。   、著述过程与学术...

    路则权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7190387370.html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批注

    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所谓真如法界体性智即实相般若,藏识即根本无明(见《楞伽经》)。   密宗有作“密宗”、“行密宗”、“瑜珈密宗”、“无上瑜珈密宗”,即以身、语、金刚。金刚即实相般若,即根本无明。   净土宗即“莲宗”,以见“自性弥陀”为旨趣。用见、闻、觉、知,使舌根念佛,净念相继,无明一破得见自性弥陀,则证常寂光净土矣。老宿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其斯...

    月溪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8383889013.html